SSD硬盘市场三星成了最大的赢家
2月24日,相比较于PC市场的惨淡,SSD市场却一直蓬勃发展。根据Trenfoucs的最新统计数据,
2015年全球固态硬盘市场继续大爆发,出货量增长了25.8%达到1.0278亿块,首次突破1亿大关。
SSD大爆发:三星统治固态硬盘市场
厂商方面,
三星以43.8%的份额高居第一,占据了近乎半壁江山,第二名的闪迪则只有10.9%,接下来是金士顿10.0%,也只有这三家达到了两位数。
其他厂商还有:Intel 7.3%、建兴6.2%、镁光5.4%、东芝4.1%、海力士2.5%、HGST 1.0%、OCZ 0.7%、希捷0.1%。
SSD大爆发:三星统治固态硬盘市场
同时,
2015年固态硬盘的总容量更是猛增了59%,达到28.75EB,平均单块容量突破300GB。
SSD大爆发:三星统治固态硬盘市场
按容量划分,三星更是占到了49.7%,并列第二名的闪迪、Intel都只拿到了9.1%,然后是美光6.8%、金士顿5.3%。
三星在SSD上的统治地位现在看起来不可动摇,显然当时三星抛弃传统硬盘转向SSD的决定是明智的。
当128GB SSD的价格跌入300元左右的价位区间时,还有人会怀疑它的市场潜力吗?不过,如今市面上超低价SSD都不是我们熟悉的一线大牌,而更实惠的国产SSD是否值得选择呢?
看国产SSD硬盘自己表示窝里斗难出名
随着SSD价格的一路走跌,以及以笔记本为代表移动设备对高速存储性能的需求,SSD的市场潜力被无限挖掘了出来。与之对应的,则是国产SSD品牌的迅速崛起:金胜、金泰克、金速、光威、金维胜、创见、必恩威、德乐、士必得(图1)……与我们熟悉的闪迪、三星等一线品牌相比,这些国产SSD的价格要便宜20%~40%(同容量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产SSD挑起的“价格战”呢?
实惠背后藏玄机
无论是2.5英寸标准SSD,还是mSATA或M.2接口的迷你SSD,它们都是由主控、缓存、闪存等芯片构成(图2),除了主控算法优化的“软实力”外,在硬件端没有任何门槛。因此,你会发现很多昔日生产闪存盘的厂商也纷纷加入到了SSD的生产研发中。而降低SSD成本的秘诀就是,选择批发价更低的闪存和主控。
首先,闪存芯片是决定SSD成本的最核心部分。像三星、闪迪/东芝、英特尔等一线品牌都有自家的NANDFlash工厂,会将最好的“原片”(合格的die,原厂封装成颗粒后再检测合格,打原厂标,以颗粒形式流出)留给自己。问题来了,NAND Flash在生产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存在瑕疵的产品,而这些瑕疵闪存则会根据品质以更低的价格流入市场。
部分国产品牌SSD厂商为了压缩成本,往往会选择“白片”(合格的die,原厂成颗粒后再检测不合格,以颗粒形式流出到下游厂商,并由下游厂商打标)作为存储单元,此时SSD的价格能比采用原片的SSD便宜30%。
而一些走淘宝的山寨SSD品牌,则可能选择品质最低的“黑片”(不合格的die,以晶圆形式流出到下游封装厂)。采用黑片的SSD可能初始使用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数据极易发生校验错误,导致数据丢失或直接报废等问题。
好消息是,至少在京东等正规电商销售平台“驻扎”的国产SSD品牌不敢使用黑片(因为SSD经常会被网友拆解晒单),至少也是“白片”,再加上2~5年的质保时间,基本不存在质量问题。
国产SSD的主控之伤
目前,三星、闪迪、镁光、英特尔都有自家的主控,不分享不外卖,而第三方主控中口碑最好的就要数Marvell,其特色就是一个字“快”,而且成绩基本没水分。可惜,Marvell主控仅被一线SSD品牌所用,而国产SSD却大都选用了性能相对要弱一些的SandForce、SMI、Jmicron或群联旗下的中低端主控芯片,因此它们的性能往往要比同容量一线品牌SSD低一些。还好,SSD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跑分成绩上,对实际体验的影响不大。不过,有一类国产SSD的主控却值得我们留意。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一些国产SSD品牌会选择SMI或者群联旗下的U盘主控充当SSD主控,最终导致SSD的读取速度仅有200MB/s左右(图3)!
总之,SSD低研发门槛让竞争变得更加激励,而国产SSD品牌的崛起则进一步加速的SSD普及的进程。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应歧视国产品牌,只要采用了原片闪存以及标准SSD主控,其性能至少在日常使用中感觉不出“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