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线充电基本上均为感应线圈设计,这种形式不仅会增加手机厚度,同时也需要手机背部材质不能为金属,所以越来越多厂商开始不再为手机配备无线充电功能。
腾讯数码讯(Kevin) 无线充电问世之初,所有人都充满期待,毕竟能够摆脱各种烦人的线缆和充电器,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然而,最终产品问世后则让人们无比失望:繁杂的标准、对手机放置位置的苛刻要求、缓慢的充电速度,最终让无线充电成为一种鸡肋功能。当然,如三星S7等新款手机依然支持无线充电,但很多厂商已经“放弃治疗”。那么,无线充电是否还有机会普及呢?
令人纠结的无线充电体验
今年,包括LG、HTC的旗舰手机,都不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即便三星S7支持,想必很多用户也没有将无线充电作为购机的绝对要求。虽然存在几种主流标准,但目前无线充电基本上均为感应线圈设计,这种形式不仅会增加手机厚度,同时也需要手机背部材质不能为金属,所以越来越多厂商开始不再为手机配备无线充电功能。
快速充电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无线充电一直未能发展起来的情况下,高通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思路:快速充电,你可以对那句“充电10分钟、通话两小时”已经非常熟悉。但显然,无线和快速,其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追求的是一种更方便、没有束缚的充电形式,与快速充电其实并不冲突。只是,由于无线充电体验差、时间长,所以让快速冲电成为了另一个卖点,但本质上,我们仍期待真正好用、高效的无线充电技术出现并普及。
正在发展中的新型技术
尽管发展不利,但一些企业仍在致力于解决无线充电的种种问题,我们来看看其中颇有前景的几种。
首先,是高通的WiPower技术,它兼容Rezence标准,但不同之处是基于共振而不是线圈感应技术,所以不必担心绝缘的金属材质干扰,另外在充电速度、充电位置等方面也有更好的标准。
另一种标准,则是多模无线充电。A4WP和PMA两大无线充电标准合并后,开始大力发展这种技术,目前已经与NuCurren、Broadcom合作,研发多模天线。不过,相比共振技术,多模仅仅是提升兼容性,几十方面依然是线圈技术,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创可贴”。
其他方面,Energous公司的WattUp技术听上去很有趣,它采用了新型的远距离射频信号技术,目前已经可以实现4米的隔空无线充电,设备不需要放置在充电板上(当然手机需要装上一个手机壳)。如果Energous的技术能够在未来获得手机厂商的支持,直接内置于设备中,无疑是极具前景的。
手机之父马蒂·库珀(Marty Cooper)曾说过,他的发明有个明显缺陷:你必须为手机电池充电。库珀表示:“总需要为手机充电正成为人们的一大困扰,我认为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你不会想要不停地摘下它们然后去充电,而这就需要它们能够始终处于充电状态。”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在生活中的普及,设备的续航成了我们始终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能随时随地为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以及智能家居充电,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要真正付诸于实践努力去实现的一个使命了。
事实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号称爱迪生的死敌尼古拉·特斯拉就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这项发明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电力,不过就像他的许多发明一样,这项发明也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投入到商业应用,但他确实开启了无线电力传播的时代。
关于无线充电的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美好情景是,去咖啡厅,只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自动充电;办公时,桌面无需任何连接线,所有电子设备均自动处于充电状态;在家中,只需要一个中央充电装置,便可供室内所有设备的用电需求;无人机快没电了,到无线充电站绕一圈,充满电,然后再飞向目的地……其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像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二十年前还是许多人的梦想一样,但是今天我们都已经超乎意料地实现了。
而无线充电领域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最熟悉的当属采用电磁感应技术的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Qi和电磁谐振无线充电技术的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等最早的几个标准。在2014年初,A4WP 与 PMA 突然宣布携手合作,力促双模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的缺陷在于无法实现远距离充电。
除此之外,美国 Witricity 公司为了完全解决实施无线充电时需要对手机摆放距离和摆放位置有要求的问题推出采用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非辐射性磁耦合的使用。它可以让手机离开充电器一段距离仍然保持充电状态,同时对位置要求没那么严格,同时还可以同时为多款设备充电。WiTricity 技术甚至可以穿透墙壁等障碍物,支持远距离电力传输(目前最远距离只达到2.4米)。
成立于旧金山湾区的 Energous 则推出了WattUp 无线充电平台,该平台利用Wi-Fi无线网路与蓝牙低功耗(BLE)技术,内置的蓝牙模组是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关键,它可以识别 4.5m 范围之内兼容的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灯泡等等),再聚焦射频替装置进行自动充电。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个毕业生Meredith Perry 和 Nora Dweck 成立了 uBeam 公司,该公司技术是首先将充电器的电能转化为超声波,然后在另一头用设备捕捉这些超声波转换回电能,接收者再连接该设备实现充电。
一家来自以色列的初创企业Wi-Charge研发了一种红外光充电系统,这套充电系统利用发射机将能量转化为红外光,借助电子设备上附带的接收机将红外光转化成电能,可供约50平方米范围内的设备充电。这套系统比较明显的缺点是无法保证充电质量。
虽然每种无线充电技术都各有优劣,像是40W笔记型电脑(NB)和汽车较适合电感线圈(coil)为基础的系统,而其他装置可能适合不同的充电技术,例如移动时代装置往往仅10W以下,且强调移动状态下也能无碍使用,但是从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技术更替成本方面考虑,市场还是期待有统一的可操作无线充电标准,而目前这种百家争鸣的企业或者组织标准,确实阻碍了无线充电技术普及的进程,标准统一规范化无疑是目前的最好出路。为什么无线充电怎么没有人吹牛了呢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 无人机也准备用上无线充电了吗
我们先从亟待解决的手机无线充电问题入手,虽然库珀最近表态,无线充电技术大战的赢家将是Energous。但是毕竟市场现状还没有广泛性成熟技术。待市场培育出成熟技术,实用性和可靠性得到市场验证后,国家或行业需要牵头,并由该行业或产品市场份额较大,技术较领先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市场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标准制定合理指标。从目前来看,最终能够打开市场的方案恐怕要联合各注明手机厂商强行捆绑无线充电功能,甚至要敢于冒险只在手机上保留无线充电功能,从供给一方入手操控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手机的问题解决了,将来智能家居等物联网产品实现无线充电也就不再遥远。